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理论突围与话语更新新时代文论与审美之思读后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历史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时代所需要的文化艺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

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历史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时代所需要的文化艺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而文艺的繁荣发展又必然内含和要求文艺理论的创新建设、文艺理论学术话语的概况与表达。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文艺现状既是真正“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供给仍显不足,更是文艺理论研究相对于时代前行和文艺实践之需的稍显疏离与滞后。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自觉地回应新时代的理论需要,积极推进新时代的文论理论体系建设和学术话语更新,及至目前已经有一批具有相当学术成色和理论品格的学术成果公开发表出来。201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央党校文史部范玉刚教授的专著《新时代文论与审美之思》就是其中的一部。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美学的当代建构”“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方法论与资源阐释”“面向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实践”三方面的议题着力进行了探索,试图“在中外文明互鉴的视野中梳理新时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价值指向及其现实阐释效力”(作者语)。显然,这些研究工作对于新时代中国的文艺理论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

范玉刚教授的这部著作具有非常鲜明的问题意识,其总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这既是时下中国的一个时代之需,又是一个时代之问。今天,一方面中国人民总体上已经踏上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节拍,美和文艺已经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而是日益成为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迫切需要,但是另一方面,在市场化、世俗化大潮的冲刷下,在社会分化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现实语境中,人们需要什么样的文艺?文艺为了谁?我们还要不要、能不能坚守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文艺为了人民的文艺立场?新时代又应当如何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美学理论话语体系?对于这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就笔者阅读后的粗浅理解,范玉刚教授在这部著作中主要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学理分析和证成的。

首先,作者从理论上澄清了文艺同时代、社会现实的密切关联,澄清新时代文艺的“时代内涵”与“时代要求”。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时代,我们应该发展出什么样的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以对新时代的深刻洞察为前提,更确切地说需要以什么样的“历史观”和“历史意识”为前提。作为时代之产物的文艺,当然要因应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要扎根于时代,扎根于现实生活,“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去锻造文艺的精品。但是,抓住时代并非只是简单地追随时代、反映时代。真正的艺术家不会是时代的“应声虫”,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并不是粗陋的“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表象主义”,只是摹写出时代的“映像”和“回响”,它需要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从未来的视野来观照今天的现实,给人以慰藉、光明和希望,在会通历史的过去与现实中,为人们打开未来的美好愿景,激发人们拥抱未来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大作家歌德强调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性”,他不会匍匐沉沦于现实的洪流,不会人云亦云陷于庸常,而是有着“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艺术追求”。既深刻地洞察和反映现实,又能超越和引领现实,把现实放到宏大的历史脉络中去展现和表达,这是新时代文艺创作需要具备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

其次,作者深入剖析了新时代的文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文艺理论的根本价值取向。因此,如何理解“人民”就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作者认为“人民”这个概念在文艺发展史上不是“现成的僵化的”,而是“历史的流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扬弃了近代哲学中单纯作为一个主体性概念表达的“人”,既强调建立在健全人格之上的每一个人的独立自主与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又强调未来共产主义追求的根本目标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同时,马克思主义祈愿的是有人格尊严、自由平等的个体之间的真正联合与合作,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完全和解,“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它是一个真正的而不是虚假、虚幻的共同体。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新时代的“人民”概念既发扬了其“集合性”的基本内涵,又突显了其真实“个体性”的一面。作者认为,强调立足中国文艺实践阐释建构新时代的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需要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导向,需要在实践和学术研究中以“人民”内涵的丰富和包容性的增强,在历史的回归中高扬“类的意义”上的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民性”的高扬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网址: http://www.wyllyppzz.cn/qikandaodu/2021/0613/476.html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向美丽的烦恼说不安徽文艺出版社举行美丽的烦

文艺理论与批评投稿 | 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 文艺理论与批评版面费 | 文艺理论与批评论文发表 | 文艺理论与批评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