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01/26]
- · 《文艺理论与批评》投稿[01/26]
- · 文艺理论与批评版面费是[01/2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与美育重要论述的四重维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李 墨(1986-),男,法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天津美术学院思政课部副教授。 翟 珣(1995-),女,法学硕士,天津美术学院思政课部助教。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他在文
李 墨(1986-),男,法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天津美术学院思政课部副教授。
翟 珣(1995-),女,法学硕士,天津美术学院思政课部助教。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等系列重要讲话中所阐发的文艺新理念新理论新观点,不仅指明了新时代我国文艺创作传播的发展方向,也极大地丰富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理论,是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方针。
一、在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时代中发现美
马克思主义美学立足于唯物史观,超越了古希腊“模仿式”美学观念,将康德语境下自由与必然的统一置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视阈之中,从生产劳动的价值尺度重新审视美,是一种具有鲜明实践观指向的美学理论,将人类美学哲学史翻开崭新一页。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堪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奠基之作,马克思在文中详细分析阐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将劳动这种生命活动确立为“满足一种需要即肉体生存需要”以及“改造对象世界”以证明自身是类存在物的能动的类活动[1]。正是在人类通过劳动完成对客观自然界的改造活动中,人的自由意志与外在的客观必然性达成统一并最终体现为具体的劳动成果——现实的“作品”。可以说,正是在劳动这种现实的实践中,人创造了自身并发现了专属于人的美的尺度和范畴。因此,劳动实践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界、创造自身的必要路径,构成马克思“艺术生产”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论来源,艺术生产和美的发现必须从现实和时代中来并作用于它们,作用于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对象世界”本身。其实,立足于现实进行艺术生产的中国式阐述早已有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作品的观念形态,认为文艺作为“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生活[2]。革命时代生产的文艺作品应当植根于革命现实和需要,植根于群众生活和精神需求,毛泽东将人民群众现实的生活状态看作获取宝贵艺术矿藏的最佳质料,认为在群众的真实生活中蕴藏的现实状态,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2]。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当代中国现实阐释文艺与美育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创新,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为文艺和美育命题注入了新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3],文化自信作为引领新时代文艺观和美育思想发展路向的价值目标,其最重要的践行途径就是在艺术领域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文艺工作者唯有更多地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日常积累感悟中汲取艺术养分,方能不断收获到美的创造灵感。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以“脚踩大地”“咀嚼生活”等平实表述深刻揭示出发现美的正确方法,强调对群众真实生活状态的体认。新时代艺术院校的思政与美育教育,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国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关注人民群众等文艺与美育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涵,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高度理论自信与实践自觉,为培育一代代国家艺术栋梁厚植文化沃土,引领艺术学习者、创作者在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时代中发现美。
二、在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市场环境中坚守美
由劳动的异化产生审美感觉的异化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点阐发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工业化以来“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4]。在资本的世界里,如若人的一切激情和热情都投入到对货币的追逐中,那么“一切都将成为它的奴仆,一切情欲和一切活动都必然淹没在贪财欲之中”[4]227。马克思并不否认物质需求在人的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审美活动的基础性条件就是首先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求,但“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4]192,则又揭示出逐利价值观对人审美活动的消解和异化。为此,马克思针对劳动异化所导致的人的异化这一现象进行批判,反对“把人的一切都变成可以出卖的和有用的”[4]228价值理念,主张使丰富的物质条件成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唯一的追求和目的。由此,马克思主义美学即具有了一种对“功利主义”的扬弃和超越的新美学属性。新时代语境下,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精神要旨,给予社会主义文艺和美育思想以中国式的精彩脚注。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网址: http://www.wyllyppzz.cn/qikandaodu/2021/0709/520.html
上一篇:初探如何组织群众文艺创作
下一篇:徜徉于文学与书法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