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01/26]
- · 《文艺理论与批评》投稿[01/26]
- · 文艺理论与批评版面费是[01/26]
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与矫治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尤为重视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2014 年10 月1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尤为重视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2014 年10 月1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1]2014 年12 月13 日,在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同志再次指出:“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2]习近平同志在2019 年3 月4 日参加全国两会看望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这就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基础进行文艺创作,奠定了基调、确立了原则。党和国家对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危害性有着清醒的认识,高度重视对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反思和批判,要求文艺工作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增强文化自信,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危害
对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展开研究,需要明确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与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在关联。以此为基础考察在中国社会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及其实质。这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全面了解和掌握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相关问题,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相关对策性建议。
对于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做出了一系列阐释。周良书教授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之‘根’在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历史观上的集中反映。”[3]龚云等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借否定人民革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而否定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思潮。”[4]张蕊与张志丹强调:研究主体不同、史料不同、历史观不同,对客观历史的理解也会不同,但无视客观历史规律、否定历史事实、杜撰历史故事则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5]作为一种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典型的政治意味,尤其表现在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歪曲中共党史、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否定人民群众在革命战斗中的作用等方面。梁柱教授在《历史虚无主义评析》一书中明确提到:“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出现了危害社会的各式各样的错误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儒化思潮和普世价值观,等等,虽然主张各异,表现形式不同,却有共同的政治诉求,这主要表现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去。”[6]33
清代龚自珍在《定庵续集》里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当下,国家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成为大国之间进行较量与博弈的重要方式,而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动摇了国民的思想意志、价值观念、信仰体系,更严重危害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由于文艺本身的重要性及其重要的社会价值与影响,我们提出了对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进行甄别、批判、反思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对文艺做了科学的论述,尤其重视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及其社会功能。在《政治经济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7]59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社会存在发生变化时,社会意识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整个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社会存在要求社会意识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现实。在文艺领域,这一要求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文艺反映变化了的时代;第二,文艺创作反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作用;第三,文艺创作活动面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时代特质、弘扬时代精神。马克思尤为重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在文艺方面,他指出:“关于文艺,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7]112-113也就是说社会意识从其产生、发展与衍化规律上来说,虽然社会存在在根本意义上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也有其自身的发展与衍化规律,对社会意识尤其对文艺这一社会意识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与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不仅重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更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尤其是在精神领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文艺促进人们精神境界提升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恰逢其时。尤其是在国家间的竞争日益走向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文艺作品及其创作要自觉地占领人民的思想高地,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网址: http://www.wyllyppzz.cn/qikandaodu/2021/0730/531.html
上一篇:提升文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蕴涵初探
下一篇:
文艺理论论文_文艺理论建构的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