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今日批评家 | 孟繁华:文学批评的“有用”与“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孟凡华(拍摄时间:1998) 山东省邹县人,博士,现为沉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院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

< br />

孟凡华(拍摄时间:1998)

山东省邹县人,博士,现为沉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院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主要作品:《1978:激情岁月》、《梦想与命运》、《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学术史》(三)、《想象的盛宴》、《媒体与文化的领导力》、《诸神的狂欢》(中韩文、英文版)、《文革结束后》等;着有《中国文学百年》、《中国古典文学百年》、《民国文学五十年》、《当代文学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史》等20余部。 “, 等等。;主编有:《1990年代的文村》、《先锋写作文集》、《短篇小说之王》、《不活老书丛》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艺术研究》、《光明日报》、《艺术新闻》等报刊发表理论评论文章400余篇,曾获中国文学传媒奖等多项文学奖项、文学评论家奖、鲁迅文学奖。现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和前沿文化研究。

孟繁华< /p>

在《后现代国家-A知识报告》中,利奥塔今天求知公司的原动力做出了愤怒的描述:“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政府人员或高等院校提出的问题是没有'这是真的吗?但是'这有用吗'。在知识商品化的概念中,这里相当于问“这个有没有市场”;从功率增长的角度来看,问题变成了“这是否有效?”。在文学批评领域,虽然动力还没有下降到这种程度,但原因是批评。真的很难产生市场效益,不是出于维护它的太多愿望。然而,批评作为一项有用的研究在批评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学活动,包括批评,需要与现实联系起来解决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解决了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问题。因此,文学批评已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领域。 1950年代初期,《艺术新闻》在讨论高校文艺教学时,提出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没有将现实与现实联系起来。著名文学理论家陆鹰先生一开始想不通,以为写文章的人只是听了。通过他的课。其实根本没必要上课,因为他们说的跟文论根本没有关系。

就这样,文学批评与“有用”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用说,“文革”不用说。 “四人帮”被粉碎后,文学批评必不可少。 20世纪90年代,批判商业化神话、崇尚人文精神也开始在批判领域展开。不难列举文学批评的正面和负面的成果,都与“有用的学习”密切相关。所以说到底,我们对文学批评功能的认识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至于中国的“后学”,看似不清楚,但实际发挥作用。它要解决的是个体的“文化认同”,表达已经拥有的“文化资本”。从用处来看,汉语的“学前”和“学前”除了使用的符号不同外,没有太大区别。因此,“我的批评观”到底有多少是“我”还是值得怀疑的。当然,将批评视为有用的研究与中国数百年来的斗争有很大关系。我们总是谈论文学以外的东西,培养包括批评家在内的作家的情感方式和需求。时代的风风雨雨在所难免,创作与批评难免被怀疑“高级时尚”。不要谈论我这一代。胡风和冯雪峰的批判性观点应该说是成熟的,但有时他们的“我”不能当主。冯雪峰骂萧野木,胡风骂朱光潜和冯雪峰。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文化认同”,这与他们潜意识地将批评理解为“有用的科学”有很大关系。

1980年代以前,文学批评是一个杰出的学者,它的“用处”也让普通人肃然起敬。 90年代,文学批评失去了“认同感”。普通人将目光和心情投向了公牛队的主场巴黎世界杯,也有雅尼在中国的故宫演唱会、各大剧院的《泰坦尼克号》、鲁迅等。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都成了业内人士的事。 1950年代和1960年代出生的人构成了批评家的主要阵容,他们努力通过新的知识背景来改造文学批评。然而,西学就像旋转木马,不会一天天翻新。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无所事事,拒绝走得太远。害怕与现实脱节。因此,学习“新学”始终关注应用,相对稳定的能转化为“知识”的批评并不总是一种趋势。这可能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有用的学习”让我们习惯于从情绪和市场的角度讨论问题。说到一个著名的批评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立场和态度,也就是他对什么问题的著名论点,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天。这当然也有其合理的一面。现实中问题很多,批评家的参与很重要,对社会不公和不公的批评不能放弃。然而,作为一个知识领域的批评也促使我们思考其不太“现实”的一面。现实的介入培养了我们的感情,现实的“距离”培养了我们对知识的积累和兴趣。这时候,就现实而言,它可能是“无用的”。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网址: http://www.wyllyppzz.cn/zonghexinwen/2021/0707/513.html



上一篇:罗艺军:人格形象与民族化电影批评理论的执念
下一篇:提升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

文艺理论与批评投稿 | 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 文艺理论与批评版面费 | 文艺理论与批评论文发表 | 文艺理论与批评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